“双减”不放假,暑假不是学生的“第三学期”!_天天通讯

来源:京报网   2023-07-03 08:02:26
A+A-

“非必要不培训,不参加违规培训。”


(资料图)

随着暑假到来,各地有关部门就“双减”工作提前作出安排,建议家长给孩子报班要谨慎。此外,多地多部门表示,将对培训机构不定期抽查,“常‘回头看’,杀‘回马枪’”;并表态:“坚持部门协同联动‘一张网’,打好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组合拳’”。

资料图 邓伟摄

“双减”不放假,措施正当时。搁在几年前,每到暑假,校外培训机构都格外活跃。经过治理,培训乱象已经明显减少。但是,相关部门并未掉以轻心,而是抓住时间“窗口”,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

就在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指出,“双减”政策落地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要求“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充实而有意义的暑期”。

诚然,暑假是属于孩子的快乐时光。趁着假期,让孩子“在一草一木、一雨一露、一花一土”中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可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让孩子在阅读中长见识、开眼界;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塑造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助力他们“打磨”更精彩的人生……诸如此类,都是解锁孩子暑假生活的方式。总而言之,落实“双减”精神,不能让暑假异化为孩子的第三学期。

01

2021年5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当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落地近两年来,各地普遍反馈是,学生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少了,课外生活更丰富了。总体看,他们不再在题海中“游弋”,不再辗转于培训班,不再被名目繁多的课外作业所裹挟。减负减到了实处,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地积累了一些经验。无论推出多彩课程,开启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还是变“满堂讲+课后练”为“精讲+练习”,注重实际效果;无论把常规作业“减下来”,特色作业“加上去”,还是探索无纸化测试,寓教于乐;无论严禁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对“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来个釜底抽薪,还是丰富课后托管服务,让“学业有指导、活动有阵地、特长有展示”……这些有益探索都值得点赞。

而针对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作业过少,“营养”不良,很多学校通过制度安排,努力让孩子既“吃饱”又“吃好”。这就回应了家长的关切。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相关部门更是综合施策,精准打击。在治理过程中,既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也强化系统治理,责任到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旨在实现长效。

02

“双减”工作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欣喜之余,也要正视治理难度,直面新情况,找到更有力的切题之法;直击新问题,找到更有效的破题之道。

据调查,个别地方出现了打着各种幌子办赛的苗头。今天组织个奥赛,明天整出个“XX杯”,趁端午节快到了再办个所谓的“龙舟会”……变着花样“折腾”学生。这种做法背离了“双减”精神,加重了学生负担。

一些培训机构“假注销,真复活”,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如今,它们开始打线上培训的主意,趁着暑假准备大干一场,大捞一笔。

就在近期,一些短视频主播渲染“暑假很可怕”,通过贩卖焦虑卖书卖课。对此,总台“主播说联播”栏目点名批评:“违规卖课,得治!隐形变异的校外培训,要严厉打击。”

那种“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的言辞,那种撺掇家长利用暑假让孩子弯道超车,把孩子绑定在培训班上的做法,那些鼓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早学、抢学、多学,无疑都与“双减”背道而驰。

这种言行,让家长的焦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有家长感叹,孩子还没上一年级,“被这些人说得我都焦虑了”。还有网友诘问道,这是要把孩子整成什么样?“佝偻背、‘小眼镜’,放到大自然,(孩子)都不会玩了,我们可爱的人类幼崽呢?”

其实,无论培训机构如何实施“变脸术”,给违规培训披上什么马甲,无论转移到哪个阵地,相关人员卖弄什么样的话术,只要违法违规都难逃监管,相关部门对此已早有部署。

教育部对“借竞赛之名开展等级考试”等做法明确说不,还提出“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此外,针对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相关部门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

“双减”不可能一劳永逸,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精准出击、协同作战,终能实现标本兼治。

03

给学生减负确实不易。著名作家巴金曾在文章里谈到她外孙女小端端作业多、压力大的事。

小端端当时七岁半,念小学二年级,她常常自称是家里最忙、最辛苦的人,“比外公更辛苦”。辛苦在哪里?“每天上学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马上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吃过晚饭还要温课。”孩子给功课压得透不过气来,巴金呼吁要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大家“都愿意看见孩子‘活泼些’”。

如今,孩子功课负担重的情况已有改观。但问题随之而来,减负之后,孩子有没有变得活泼些?如何做,孩子才能活泼些?同时,我们要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早就给出了答案:给孩子提供“康健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一些空间,别像麻袋一样撑得太满”,换言之,不能把孩子按在三尺书桌前,不能把他们扔进题海里,不能把他们的日常简化为家庭到校园、校园到家庭“两点一线”,要找到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人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黄金期。这个阶段,长身体是第一位的,身体好了,才能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不久前,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就指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

总书记一直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他说过,“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一个隐忧。”“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体育锻炼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

减负,有利于防控孩子近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要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并指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其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04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会是个大课堂。”对于孩子来说,既要上好学校的小课堂,也要走进社会的大课堂。

走进大课堂,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到更斑斓的色彩。有教育家认为,孩子需要通过密切接触自然让想象力获得营养。

要给孩子上美术、美学课,也要带他们到大自然里多看看,领略一番美不胜收的万千气象;要让孩子把《悯农》等唐诗背得滚瓜烂熟,也要带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亲身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总而言之,要让孩子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

应该说,现在一些城里的孩子接触农村、接触大自然确实比较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让孩子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

总书记还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统筹好“减”与“加”、“标”与“本”等关系,把不必要的作业减掉,把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营养加进去,孩子才能看得见更辽阔的未来。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

“‘双减’政策落地有一个过程,要久久为功。”“双减”,既关乎教育改革成果,也关乎孩子茁壮成长,关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一步升华这个认知,推动“双减”成效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样就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健全的人格,在成才过程中拥有更昂扬的精神状态。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TF022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